
1953年1月,阴云低垂的华盛顿迎来新任国务卿杜勒斯,他一拍桌子:“我们不能放弃中国,靠枪炮不行,那就靠思想。”短短一句,揭开了美国“和平演变”剧本的第一幕。人们常把这一年视为冷战升温的拐点,却忽略了四年前毛主席已经写下警句——丢掉幻想,准备斗争。
时间倒回到1949年8月14日。北平秋雨初歇,新华社连夜排印《丢掉幻想,准备斗争》。毛主席清晰判断:美国不会甘心失败,它的赌注将押在中国内部的“民主个人主义者”身上。彼时,不少知识分子仍认为中美之间或可“握手言和”,对这番提醒并未完全听进去。
一个月前,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呈交杜鲁门的长信披露扶蒋失败经过,末尾却话锋一转——要“鼓励”中国的个人主义者摆脱所谓“外国羁绊”。冠冕堂皇的辞藻其实暗含要害:只要内部思想被撬动,外部干预就能名正言顺。毛主席敏锐指出,这是披着自由外衣的政治分裂招数。
司徒雷登仓惶离华、美方《白皮书》甩锅蒋介石,同样发生在1949年夏天。两件事一文一武,看似收手,实则蓄力。毛主席连续发表《别了,司徒雷登》等五篇文章,加码揭露。有人评价这是“连珠炮”,事实上就是要在胜利前夜打破幻想——得之不易的新政权,最怕温水煮蛙的慢性腐蚀。

杜勒斯上台后,把艾奇逊的含蓄换成直白。他公然宣称,要把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、第四代,“等他们长大,价值观就变了”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随即批准“和平取胜”战略,经费从军费中划拨。档案显示,仅1954年,美国针对苏东和中国的宣传材料就印发八千万份,航空投递、地下电台并行。数字冰冷,却说明决心。
同一时间,朝鲜停战谈判桌上硝烟未散,西线却已开始“精神空投”。美军心理战部队总结经验,认为宣传片、奖学金、宗教组织比炮弹更划算。1955年,美方提出接收大批东欧和亚洲学生赴美深造,外界称其为“富布赖特扩容版”。艾森豪威尔得意地说:“这叫播种,迟早收获。”不得不说,他的算盘打得精。

1956年2月,苏共中央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闭幕那晚,克里姆林宫灯火通明。赫鲁晓夫的“秘密报告”否定斯大林,引发轩然大波。情报电文飞抵华盛顿,杜勒斯对助手低声说:“看,裂缝出现了。”事实证明,意识形态攻心战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,被苏共自己推倒。毛主席随即指示党校系统研读材料,总结经验教训:防线永远在内部。
1959年11月2日,杭州西子湖畔,毛主席对在座同志强调:“他们要转变我们,不是开炮,是腐蚀,对付这种办法,靠的是接班人。”此话被记录在内参,语气平静,却重若千钧。两年后,《社会主义教育纲要》酝酿,正是出于对“和平演变”阴影的预防。
进入七十年代,中美开始接触,华府策略随之更新。美国智库把“教育交流”列为最优先渠道。1978年至1988年,中国赴美访问学者由数百人激增至逾一万人。里根得知数据后笑言:“十万更好,这是长期投资。”这句话在某些学术圈被视为客套话,其实再明显不过——延续杜勒斯路线,只是语气更柔和。

有意思的是,国内确实出现了“美国学术恩人论”——比如用庚子赔款设立的清华大学被包装成“善举”。毛主席在早年的《“友谊”,还是侵略》中已经点破:八国联军掳走庚子赔款,再拿一部分“回馈”建校,这不叫友谊,顶多是精神控制的铺垫。遗憾的是,半个世纪后仍有人把这当成佳话。
八十年代中期,西方传媒开始高频使用“价值观共识”一词,目标直指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少年。广告、影视、流行音乐、留学项目,一股脑儿涌进来。若只把这看成文化消费,就忽视了背后的制度渗透。1989年前后,苏东剧变把“和平演变”推向高潮,不少中国学者这才惊觉毛主席当年的预言并非冷战陈词,而是一条可能决定民族命运的警戒线。

回头看,美国的手段始终没有脱离三板斧:舆论攻心、经济诱导、精英再造。冷战时期如此,冷战后依旧。区别只是包裹方式——昔日的宣传单换成社交媒体,昔日的援助贷款变成投资协议。阴谋不新,效果却不容小觑。
我国在九十年代加紧出台多项法律法规,规范境外基金会、教育合作和新闻出版。专家认为,制度“栅栏”虽硬,还需思想“免疫”配合。否则,再严的规定也挡不住自愿“开门迎客”的人。对普通干部来说,这是一场“不见硝烟却时时在耳”的较量,稍有松懈就可能误入迷雾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近些年西方智库重新包装“印太战略”,依旧把意识形态渗透列在首项。档案披露,美方对中国90后、00后网民保持高投入监测,企图找到“裂缝点”。从冷战档案到当今数据监控,套路一脉相承,说明毛主席当年的警告并未过时,反而在技术升级后更显复杂。

资料摆在面前,结论其实简单:和平演变不是传说,更不是远在天边的国际关系术语,而是一种对外策略,时刻寻找机会。毛主席早在建国之初看清本质,用一系列文章敲响警钟;今天,这份警醒仍具现实意义。保持清醒头脑、增强制度自信、防范潜在风险,是任何时代都绕不过去的课题。
2
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