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说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是一场又一场的真人秀,那么隋朝绝对是一季高开低走的超级爆款。数百年乱世残局,杨坚只用了八年时间就一扫南北,把偌大中国装进自己口袋,还首创了大力度改革,让百姓直呼“日子有奔头”。可短短三十七年后,这棵许多人寄以厚望的参天大树却轰然倒塌,皇帝被儿子赶下台、百姓又开始流离失所。一个王朝从巅峰跌落深渊,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?今天,就让我们掀开历史的面纱,看一看杨坚“黄金开局”背后的真心话和假面具,探一探隋朝兴衰的连环暗线。
隋朝的开局,简直可以写进中国梦剧本。乱世纠缠几百年,南北政权像两块拔河的麻绳,谁也甩不掉谁,中国搞了个“南方有江苏,北方有河北,见面只尴尬不说话”的尴尬。而杨坚登场就逆天改命:不靠祖上荫庇,也不靠兵权“空降”,几步棋直接拿下全场——先是北周禅让,紧跟着大军南下,把号称最强的南陈顺手一收。“统一”成了那个年代最奢侈的梦想,而隋朝用事实告诉所有人:梦想有时候也可以“即插即用”。但是这么漂亮的成绩单,是不是一劳永逸了?杨坚真的能让隋朝“岁月静好”?故事可没这么简单。
看杨坚那几年,管理就像家长抓孩子学习。老百姓差点要放鞭炮感谢他,原因有三:
第一,他玩命减税,农民轻松多了。比如均田制,说白了就是“大家分田,不许一人独吞”,有地就能安心种,产量直线翻倍。
第二,三省六部制小游戏,他把国家大权分成几块,彼此监督,就像班级干部分工,“组长不能独断专权”。
第三,官员“考核制”上岗,贪官污吏一抓一个准,有效震慑一大批蠢蠢欲动的人。
老百姓终于可以喘口气了。有人说,那时候农村地头都能看见田地里的小孩在欢笑,种庄稼的人也不怕“狗官来抄家”。还有人觉得改革太快,利益受损不开心,比如一些旧贵族被新制度逼得“连夜搬家”。可民间流传:“隋朝年间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。”这到底多夸张?现在你出门不锁门,钱包掉地上第二天还在,这画面换成历史,老祖宗都得感动得流泪。
但好景不常,总有点暗地里的小九九。天下表面一派太平,杨坚却开始改变性格,把“猜疑”写在了脸上。建寿仁宫,大兴土木,百姓苦得喊娘。独孤皇后权势日隆,宫廷里乌云密布,谁都不敢多说一句,好官纷纷闭嘴装哑巴,谏臣劝上几句反被冷落,敢于直言的杨素也只能靠夫人帮忙说情。
这些风向变化,聪明人早早嗅出来了,“法制收紧,动辄杀头,朝堂气氛像冰窖”。高颎、章仇太翼等老臣几次被查办,新来的想上位,老的怕被清算,人人自危。“宫中多谗言,地方多告状”,社会暗潮汹涌。反对派私下议论:“他杨坚过河拆桥,忘了谁带他打江山。”
一切的矛盾,在皇子继承问题上爆发了。原本太子杨勇为人厚道,算是“憨厚老实人家好娃娃”,可惜独孤皇后嫌弃他,老觉得新儿子杨广更“上进心强”。就像家庭“换座位”一样,靠关系、拉选票、找外援,宫廷大战进入新阶段。
杨广不傻,暗地里买通相士,狂刷存在感;“相术预测”成了最大娱乐节目,满宫流传着“天命归谁”的段子。杨坚也迷糊起来,本想借算命为长子保驾护航,哪知道忠臣杨素闷声改数据,台上一套台下一套,弄得本来简单的家事直接变成“8点档悬疑剧”。
就像武侠片里师徒内斗,杨广靠高超演技“翻盘成功”,太子惨被拉下马,全场哗然。杨广派系趁机攻城略地,反对派节节后退,隋朝朝堂仿佛随时要炸锅。
对外人似乎一切又风平浪静。杨广上台后,打着“天下一统、革新图治”的旗号,似乎继承了乃父衣钵。表面是一团和气,实际暗藏杀机:朝臣分裂成两派,旧臣被边缘化,新人上位还没站稳脚跟;仁寿宫事件后,皇帝和长子之间的信任完全破裂,“一家人各怀鬼胎”。
而这时候地方上亦不安稳,百姓不满不断积聚。大兴土木消耗国力,税负重新飙升,不少百姓“由爱生怨”,原本支持王朝的根基开始松动。君臣、父子、母子的嫌隙变成了你死我活的隔阂,政坛气氛一触即发,连个和事佬都找不到。
最糟糕的,是宫廷权力斗争表面平息,却突然来了个加速器。杨广为巩固地位,悄悄掌控大权,阻拦杨坚一切“回头”操作。仁寿宫门紧闭,信息被层层截断,皇帝成了被困的棋子。此时分歧越闹越大,一方咬死不退,一方“铁了心要夺权”,和解基本没戏。
历史如果是一锅粥,杨坚就是那个原本很有厨艺的老大厨,前面放盐放糖都拿捏到位,结果后面熊孩子们轮番上灶台,一通搅和,把知味道的老祖宗们都看迷糊了。有人会说,家事国事天下事,归根结底,就是“信任危机”三字——皇帝疑神疑鬼,权臣心思各异,老婆孩子乱搅合,朝政成了“真人秀”,你唱罢我登场,台上台下演来演去。
站在反方立场所谓“天降明君”,其实也未必比“昏君”高多少。前期的改革,说到底还是依靠老臣聚力、全民托底。一旦皇帝自己开始胡思乱想,哪怕有千条好政策,也敌不过一颗焦虑的心。你不是号称“明主有道”吗?怎么最后反倒被自己儿子当成“傀儡皇帝”,连性命都保不住?别看杨坚晚年一副“铁腕治国”的姿态,说穿了不过是迷恋权力、纵容权臣内斗、在家庭小事上瞻前顾后。所谓天才开局,却用庸才收场,宛如“高开低走”的房价,让人失望。
隋朝这出戏演到这里,什么光鲜政绩、改革创新、全民支持都成了浮云。能守住江山靠的从来不是“独裁一人”,更不是“全家混战”,而是有没有真正关心百姓、选对人、制度透明。杨坚后期的自负和自疑,是这锅粥里最苦的那一味。历史记住的,不只有你曾经的辉煌,更有你晚节不保的仓皇。
细想隋朝兴衰,我们到底该敬杨坚“开皇之治”的英明,还是应该为他晚节的昏庸叹息?有人说,天下兴亡,个人英雄始终战胜不了制度的缺陷。可另一派认为,毕竟杨坚在“乱世出清流”,谁能没有点失误呢?你觉得如果没有独孤皇后插手朝政,如果杨坚能放权知人善任,是不是隋朝还能再多撑几代,避免三十七年就仓促落幕?还是说,从一开始,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,哪个帝王都难逃“前半程干劲十足,后半程全靠比烂”的历史宿命?不妨留言谈谈,隋朝的兴盛衰败究竟该怪谁——是家事乱了国,还是国事搅了家?你的观点是什么?
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