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1月17日,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《陕西省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方案(2025-2027年)》。

根据《行动方案》可知,到2027年,制造、能源、文旅等重点领域智能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,新一代智能终端、智能体等普及率超70%,涌现一批典型案例,智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,公共治理赋能成效显著提升,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聚集区。
针对“人工智能+”文旅方面,《实施意见》围绕陕西省8条文旅重点产业链,构建智能感知、精准服务、创新体验的智慧文旅新范式。围绕名胜古迹及革命旧址,加强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和文化融合,建设数字孪生场馆、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等,打造一批智慧文旅标杆。构建涵盖影视、短视频、动漫等全品类文化创作的智能生态体系。拓展人工智能在演艺演出、文创设计、会展策划、赛事运营、出版发行等领域深度应用。
针对“人工智能+”消费方面,《实施意见》鼓励建设智慧商圈、智慧街区、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智能消费基础设施,结合可穿戴智能设备、智能手机等终端,加快形成陪伴型、定制型、沉浸型服务消费新模式。聚焦重点场景需求,扩大智能网联汽车、智能手机、智能穿戴设备、智能机器人、智能家居等新产品供给。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低空经济、增材制造、脑机接口、元宇宙等领域,通过交叉融合创新,加快智能产品与新业态涌现,培育智能消费新方式。用好用足智能终端消费补贴等相关政策,促进人工智能产品惠及更广泛群体。

数字文旅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呈现形式,为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。近年来,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敏锐捕捉这一发展契机,致力于将科技创新这一“关键变量”,转化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“最大增量”。为此,陕西6部门联合印发《陕西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将“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与管理”“开发沉浸式体验平台”等列为关键技术攻坚方向,为数字文旅发展指明路径。
自2025年起,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数字文旅领域持续加大投入,累计安排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3900万元,助力全省42个数字文旅项目落地实施。与以往相比,资金投入与项目数量分别增长了10.7%和23%,彰显出陕西推动数字文旅发展的坚定决心与强大力度。
在政策与措施的强力支持下,陕西数字文旅市场成果丰硕,多个沉浸式体验项目脱颖而出。

《寻秦·觉醒东方》XR沉浸式体验馆借助8K高清素材与AI图像合成技术,逼真还原了秦咸阳宫、郑国渠、长城等历史场景,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,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与辉煌。《尘封的帝国-秦始皇陵》X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项目则运用VR、数字空间再造、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,以约45分钟的震撼视觉呈现,全景式、交互式地展现了秦始皇陵神秘的“地下王国”,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探索体验。
《梦回楼兰》大型沉浸式XR探索体验项目以象征丝路繁荣的安康瑰宝“鎏金铜蚕”为叙事起点,依托前沿影视科技,搭建起从秦岭腹地直通西域楼兰的“数字丝路”,生动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开放与交融,让游客领略到古代贸易往来的繁荣景象。《西博宝藏》精品文物数字艺术互动体验项目采用前沿的FV3D数字化场域技术与混合现实(MR)交互手段,打破传统文物“静置展陈”的模式,实现文物“可触可感”,有效解决了博物馆场地空间有限、无法全面完整展示馆藏文物的难题。

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陕西目前已形成以西咸新区大数据基地、延安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、商洛秦岭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一批通用算力设施,以及以国家超级计算西安中心为代表的超算算力中心。同时,以西安、咸阳、延安、安康等地为代表的一批智能算力也蓬勃发展,全省智能算力总规模超过3380P,为数字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算力支撑。

根据《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》,陕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综合评价位居全国第十一位、西部第二位。2024年,全省人工智能(大数据)产业链实现工业产值255.78亿元,今年上半年制造产值达98.2亿元,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0.5%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,陕西涌现出讯飞超脑、易点天下、中科光电、超嗨科技等一批优秀人工智能企业,总数超过500家。此外,省内超20所高校设置人工智能专业,每年培养相关研究生5200多名,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,进一步推动了数字文旅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。
注: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
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